“我有把握治好您的身体。只要您让我治,您就还可以要个孩子!”
1949年的一天,在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间办公室内,妇科专家林巧稚对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说出了这样一句话。那一刹那,她似乎看到了对方眼里那一簇闪动的希望之火。但是,这团火焰旋起旋灭,邓颖超的脸上又恢复了平静。
“林大夫,我看还是不麻烦了。我都这个年纪了,不必再考虑这个事情了。”邓颖超轻轻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林巧稚的脸上,露出了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她说道:“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总理这大半生的遗憾吗?为什么我们不再努努力,帮他实现自己的心愿呢?”
邓颖超请求摇了摇头,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没关系的。我都已经这个年纪了,再要孩子的话,就算你们全力护理,危险性也是有的。这个风险,我看不用去冒。再说,我们俩这么多年都走过来了,也不需要一个孩子来帮助维系感情。”
这个回答,不仅让林巧稚很疑惑,就是作为后来人的我们,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周总理好邓颖超,一生都渴望有个自己的孩子。如果仅仅以自己的身体为由,就放弃最后一丝希望,似乎不是一对渴望生育的夫妻该有的举动。而事实上,邓颖超所说的,可能真的只是一些表面原因。而深层的原因,她却没有言明。为何会这么说呢?我们恐怕还要将目光拉回到几十年前。
邓颖超和周总理,都出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的那几年。那几年,也是世界革命形势的风起云涌的年份。1919年,邓颖超在直隶第一师范学校读书,而周总理则刚从日本留学回来。二人相识在五四运动中,彼此都对对方的革命意志表示欣赏,并且联手成立了进步学生团体“觉悟社”。
现在,已经很难说两个人的心里,当时是否有过共度一生的想法。年轻时的周总理,是著名的美男子。相形之下,邓颖超却相貌平平。两个人的各方面条件,也都有着差距。所以当时,二人的关系仅仅止步于工作。而且不久后,周总理也和女同志张若名有了一段恋情。那时即使大家心中有什么想法,也并未表现出来。
1920年11月,周总理和张若名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而邓颖超在天津当起了一名老师。远隔重洋的两个人偶尔通信,彼此虽然十分欣赏对方,但是关系没有进一步发展。后来,张若名因为家庭问题而受到打击,从此不再过问政治。她和周总理的恋情,也就此终止。这之后,周总理给邓颖超寄去了一张印有李卜内克西和卢森堡的明信片,并且在背面写上了自己的告白书:“希望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一起走向断头台。”这个看似血腥的表白,其实正是一种高级的情书。这层窗户纸就这样被点破了,两人的感情立刻喷薄而出。邓颖超在后来的回信中,正式同意了和周总理的交往。
周总理选择伴侣的条件,除了感情之外,是否有共同的信仰、是否能在工作中互相裨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与张若名的分手,很大程度上就是彼此间在信仰上无法保持一致,在工作中也难以形成合力。而邓颖超则在这两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她不但信仰坚定,而且工作能力也很强。这种并非纯粹出于感情的相爱,却成了他们日后的结合和相处的重要基调。
1924年年中,周总理回到国内,开始从事宣传工作,并且出任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第二年,他又参加了东征。1925年,邓颖超来到广州,出任广东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部长。两个人终于重逢,不必再用纸笔当做感情的媒介了。8月份,两人举办了一个很简朴而隆重的婚礼。虽然婚宴只有两桌,但是前来道贺的宾朋,却都是社会各界的名流。邓颖超大方地向宾客们介绍了二人的恋爱经过,大家都为这对新人感到高兴。
婚后不久,两人就又开始了各自的工作。周总理一直在部队工作,而邓颖超则成为了妇女部部长何香凝的秘书。两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而在相聚的时候,他们谈情说爱、互诉衷肠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互相勉励、互相讨论革命理论来得多。在共同的理想维系之下,他们的婚姻十分稳定。他们彼此都觉得,对方就是自己一生的伴侣。
婚后不久,邓颖超就发现自己怀孕了。然而这个时候,正好是她工作上正在要紧的时候,而且丈夫也不在身边。如果此时让她来抚养一个孩子,在客观条件上是非常困难的。况且邓颖超此时觉得自己还年轻,未来应该还有怀孕产子的机会。于是她瞒着丈夫,从外面买了一些堕胎药,就私下把孩子打掉了。
听说妻子没和自己商量就独自打掉了孩子,周总理十分生气,两人因此大吵了一架。但是在共同的理想和工作的辅助下,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休养了一段时间后,两个人继续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直到一年多以后,邓颖超才再度怀孕。这次,她不再想着打掉孩子,而是打算把这个小生命生下了。
然而,当时已经是1927年了,国内的革命形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共产党人,面临着国民党几大集团的联手打击!而斗争最为酷烈的时候,正好赶上邓颖超要生产。结果由于精神紧张,以及孩子自身重量太大的问题,邓颖超遭遇了难产的情况,连续三天孩子都没能生下了。眼看着,再等下去母子都有危险。于是接生的大夫就动用了辅助工具,把孩子夹了出来。孩子因此而头部受伤,几天之后便夭折了。而邓颖超,也不得不在未能完全恢复的情况下,随队逃离敌人的势力范围。她的身体,也随之受到了损伤。这是她第二次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力,也是最后一次。因为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怀过孕。
后来邓颖超和周总理在工作和生活上相互扶持,各自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努力着。周总理身兼内政、外交、情报、生产、统战等多方面的工作,每天忙里忙外。而邓颖超也在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工作上,担起了责任。虽然聚少离多,但夫妻二人相濡以沫,感情始终很好。
在外人的眼中,周总理的家庭无疑是幸福的。在那些革命的领导人中,只有他和邓颖超是始终未曾离别、始终携手共进的。但是,缺少一个小生命的抚慰,始终是这段婚姻的瑕疵。其实,夫妻双方都希望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但是因为邓颖超身体的问题,这个心愿一直没有达成。
一转眼,三大战役便结束了,党中央的领导集体全部进入北京。新中国的建设,也掀开了新的一页。周总理和邓颖超,又开始在新的革命历程中继续携手前进。此时虽然大家都很忙碌,但是每到了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的时候,只要现场出现孩子的身影,人们还是能从周总理那殷切的目光中,捕捉到一丝渴望。很多医学工作者也在私下议论,能不能帮总理夫妇这个忙?
此时,邓颖超已经45岁了。如果从生理角度上看,确实是年龄很大了。如果想要孩子,这已经是末班车的末班车了,再晚真的就来不及了。于是在机缘巧合想,协和医院的医学家林巧稚看到了邓颖超的体检报告,并主动进行了约谈。
林巧稚是妇产科方面的专家,一生接生过5万多名婴儿,经验丰富,理论水平也高。她经过检查,很快就找到了邓颖超无法怀孕的症结所在。其实在她的眼中,这并不是什么太大的毛病,不过就是有些位置需要疏通而已。自己是完全有把握帮邓颖超恢复生育能力的。
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始的那一幕,林巧稚对邓颖超说可以帮她再怀孕要个孩子。但是,邓颖超却谢绝了。当时她的理由,是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再适合要孩子了,而且和总理之间的感情,也已经不需要孩子去维系。然而,这样的理由似乎无法让人信服。要知道一个真正渴望获得自己孩子的女人,即使身体已经不再适合生育,也不会放弃任何一线曙光的。邓颖超的决定,肯定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的。
实际上,以总理夫妇一直以来的为人,我们可以猜到其中的一个理由:如果邓颖超此时怀孕生子,肯定会调动很大的医疗资源来监护她。别人不说,林巧稚是必然从头护理到尾的。这样一来,必然会给本已不富裕的医疗资源造成负担。而周总理一生,最怕的就是给组织添麻烦!即使通过专家的帮助,真的能让自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但如果搞得兴师动众的,周总理也必然不会高兴。邓颖超和总理心意相通,当然不会不明白这一点。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总理夫妇的父爱和母爱,已经交给了很多烈士的子女了。早在延安期间,周总理便和邓颖超一起办起了幼儿园,照顾那些父母为国捐躯的烈士子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烈士子女,和总理夫妇有保持着类似于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可能总理夫妇不再要孩子,是想要安下心来,将这些和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孩子抚养好。而且,邓颖超此时正在担任着妇联和保卫儿童,她的母爱,早就已经不再属于特定的几个人!此时如果要一个孩子,势必影响日后的工作,这也不是总理夫妇所希望的。所以在林巧稚提议之后,邓颖超才以自己身体为由委婉的拒绝了。
多少年后,当周总理的表姐龚志茹,为总理没有自己的子女而遗憾的时候,总理曾表示:“谁说没有?我们有10个。”这里的10个,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数,指的是全国的烈士子女和少年儿童。虽然总理夫妇确实没有自己的亲生子女,但是我们又怎能说,全国的孩子就不是他们的亲生子女呢?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为全国的儿童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其中的大爱,足以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