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道光帝,那简直抠门抠到惊天动地,他的很多的轶事,现在听起来简直和笑话一样。比如说,他在做皇子的时候,每天下午四点钟都会准时让太监出去买烧饼,晚上就着热茶把已经冰凉的烧饼啃完,立马上床睡觉,连灯油都省。登基之后,他的抠门依然如故。一年,皇后过生日,道光特许杀了两头猪,打破了“节庆不许吃肉”的惯例,做了打卤面宴请满朝大臣。但是一人只给一碗,多了没有,不够的自己回家吃去。还有就是,道光皇帝时期对大臣的“赐宴”只是一个荣誉名词,对外宣布“赐宴”,实际上什么也没给大臣吃。除了吃,道光皇帝在穿上也是能省就省,以至于龙袍下的裤子很多都是打补丁的,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给他补裤子的,居然还都是宫里的嫔妃!
道光帝不但对吃穿用度十分抠门,对手下臣属的行为也是严格要求。有一次检阅八旗部队,所有参与的士兵们穿的都是旧衣服,他看过后顿时龙颜大悦,认为他们改掉了骄奢淫逸的毛病,将领们带兵有方,于是当场将几位负责人官升一级。大臣曹振镛摸准了皇帝的脾气,于是也穿着打补丁的裤子上朝。道光皇帝看见后大为赞赏,并赐字“恭俭惟德”,将他竖为朝臣的榜样。于是大臣们每天下朝不回家,也不讨论政事,而是三五成群的讨论如何“节俭”。这种风气一直持续了很久。
为了从国家层面上省钱,道光皇帝曾经发了一道上谕《御制声色货利谕》。上谕中,他规定在全国推行三项新政策:一是节省财政开支,杜绝奢华浪费;二是停止各省进贡,减轻百姓负担;三是严控基建规模,严惩工程回扣。他想要用这些政策来整顿官场,改变官场奢侈浪费的风气。
然而,清朝发展到他的时代,官场老油条的能力早就超出了他的控制,他们有的是方法去瞒着皇帝贪污腐败。作为一个皇帝,道光其实并没有雄才伟略和识人之明。他只知道号召人们“厉行节俭”,而没有雷霆手段真正贯彻这个政策,也没有发现由于投资不到位造成的国家发展的停滞,他的这个皇帝当的根本就不合格。一片破衣烂衫的假象下,是道光皇帝自己臆想出来的所谓“盛世”。其实他并不知道,检阅八旗士兵之前,早就有摸准皇帝脾气的人通知了所有参阅人员,让大家都把旧衣服翻出来穿上,只用以应付他这位皇帝,一回家照样穿绫罗绸缎;他还不知道,此时的八旗兵已经疏于训练很久了,甚至到了“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的地步,毫无战斗力;他更不知道,因为所有官员都想着让皇帝看到自己的“节俭”,纷纷购置旧衣服,估衣铺里的旧衣价格已经卖到了新衣服的好几倍,节俭的概念早已倒置!而一旦出了京城,官场奢靡之风依旧,宴请和应酬中,20两银子一条的黄河鲤鱼早已不算珍馐。道光皇帝其实一直活在自己“勤政节俭”的好梦里,从来没有醒过。
同时,由于道光皇帝的大量精力都用在了监督自己和大臣的“节俭”上,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自身朝廷的危机他却并没有看到。随着从乾隆后期就开始的大规模鸦片走私,二百多万中国人人已经成为瘾君子,清政府每年都会流出大量的白银。和巨大的贸易逆差相比,他勒紧裤腰带省出来的那几个钱根本不值一提!最终,随着鸦片战争炮声的响起,香港被割让,2100万银元作为赔款给了人家,而且还失去了自主的关税自由,这所有的损失加起来又是多少钱?到了此时,道光皇帝的“节俭”显得何其苍白!
提到古代的明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励精图治”。在一个乱世中,看到机会,发展壮大自己,一旦崛起,能让所有人震惊与臣服;而在和平中,看到危机,并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先见之明,保证自己时刻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道德,保证经济生活的自由,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统治者才算是合格。而道光帝,离这个标准实在是有点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