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辕门斩子,很多熟悉京剧的朋友肯定会想起高派名剧《辕门斩子》,讲的是宋军大帅杨六郎的故事。杨六郎因为儿子杨宗保军中招亲,私自娶了穆桂英,所以要严正军规,要斩了自己的儿子。幸亏穆桂英及时赶到,用降龙木救下杨宗保一命。真正的历史上,杨宗保是查无此人,穆桂英也成疑,那这个故事自然也就是子虚乌有了。但是在明朝,确有一段辕门斩子的悲壮故事,讲的却是另一位民族英雄戚继光。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在著名的台州大战中,戚继光以主力戚家军为诱饵,诱使大量倭寇进入伏击圈。本来他与自己的义子戚印约好,以自己的信号为准,在完全包围敌人后来个大创尽歼,彻底消灭这股倭寇。可是戚印年少气盛,在包围圈尚未合拢、戚继光未发信号之际,带着自己的部队发起冲击,导致部分敌人逃脱,未获全胜。回营之后,戚继光以不尊号令为由,要杀死自己的义子。满营将官急忙求情,说小将军作战勇敢,此次虽然未能尽歼敌军,却也德胜,不应斩杀;且是初犯,即使有错,也应从轻发落。戚继光也是不忍,但是为正军法军规,仍然挥泪斩子,谱写了一曲千古悲歌。
当然,这个故事不见于正史,在戚继光的年谱里也没有,只是见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篇》以及福建仙游县志(当然,此时的斩子地点换成了福建莆田),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能够流传出这样的故事,也证明了戚继光确实是军法森严。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军队之中尤其是如此。最为明朝将领中的佼佼者,戚继光自然也是深谙此道。在他的著作《纪效新书》就写道“若果违犯军令,即便是我的亲生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可以说,戚家军这只钢铁之军,正是由钢铁般的军纪铸就的。
戚继光来到蓟镇驻守,发现当地军队军纪涣散,立即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瓢泼大雨中,戚继光带来的戚家军在大雨中淋了一天,只因为没有主将的命令,他们硬是如同铁铸一般立在原地,哪怕精疲力尽也毫不动摇。后来戚继光与蒙古骑兵交战,这只军纪严明的部队再次显示出了强大战斗力,将敌人打的大败亏输,10年之间不敢犯境。
1621年的广宁之战终于成了戚家军最后的悲歌。由于辽东经略熊廷弼与广宁巡抚王化贞战守意见不合,王化贞轻敌起兵,最终导致辽东战线全面溃败。而此时脱胎于戚家军的浙兵也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走上了自己的末路。然而就算如此,戚家军的气节仍在,大部战死。少数冲出包围的士兵,也拒绝了朝廷的赏赐,从新披挂再上战场,最终全部战死于10天后的辽阳之战。
硝烟已远,如今的中国已经承平太久,近50年的和平,也让中国真正成长为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巨人。而真正为和平与发展保驾护航的,无疑就有我们可敬可爱的人民军队。严明的军纪、优良的训练和装备,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热忱的爱,铸就了现在这只在任何特殊情况下都能冲锋在前的铁军、钢军。无论是地震等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中,还是本次席卷世界的新冠疫情中,都能看见解放军忙碌的身影。确实,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让我们为所有中国历史上为祖国和人民流血牺牲的军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