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作战,我只要求一点:你一定要想方设法,给我弄点儿‘精神食粮’来。咱们下一步如何动作,全看你的了!”1935年腊子口战斗之后,毛主席握着侦查连连长梁兴初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了这么一句。梁兴初则是回报以一句响亮的回答:“保证完成任务!”此时他们还没意识到,中国命运的转折点,即将因为这次任务而改变。
梁兴初,赫赫有名的开国中将。他为所有人熟知的,是在朝鲜战场,他带领志愿军38军打出了“万岁军”的威名。但是大厦不是一天建成的,梁兴初的成长历程,同样充满了传奇。
梁兴初是江西吉安人,手工业者家庭出身。他从小学过篾匠、裁缝、剃头等手艺,但是总是因为性格的原因而半途而废。梁兴初是性情中人,对这些精细又轻巧的手工活儿没有兴趣。他喜欢的,是那种比较粗犷的活计。后来他去镇上闲逛,被铁匠铺的炉火和大锤所吸引,于是就去这里当了学徒。不久之后,他就成了一名优秀的铁匠。
也就是在铁匠铺里,梁兴初学会了硬碰硬地去坚持,学会了粗中有细的精加工。后来他总说一句口头禅:“我梁兴初是打铁的出身!”由此可见那段岁月对他的影响之深。
可是在那个时代,想要凭手艺吃一碗饭是不容易的。铺子里的师傅不断地压榨他,梁兴初干着最累的活儿,却拿不到足以糊口的报酬,平时总是吃不饱穿不暖。直到1930年,红军的工作队来到了梁兴初的家乡。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感召,梁兴初拿起了赖以谋生的铁锤,参军入伍,成了一名红军战士。
梁兴初虽然没上过什么学,但是对打仗却有着惊人的天赋。打铁的生活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面对困难时从不退缩。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梁兴初在腿部中弹的情况下,仍然拿着大刀冲锋。结果一仗下来不仅打赢了,还活捉了对方的总司令张辉瓒。这一战之后,梁兴初的职位开始迅速蹿升,被破格提拔为班长。后来经过了历次残酷的战斗,他又从班长升为了团长。
打铁的岁月,也给了梁兴初常人难以想象的体魄。1933年的黄陂战斗中,梁兴初带领战士们对敌军发起冲击。大战正酣时,突然爆起一阵血雾,一颗子弹打中了梁兴初的左胸。躯干受伤,即便是以现在的医疗条件,都是致命伤,何况在那个时代。可是梁兴初竟然从地上爬了起来,继续指挥战斗;在于都河伏击战中,梁兴初更加勇猛,冲锋在第一线。结果一颗子弹,从他左脸打进去,又从后脑部穿出来。梁兴初当时便栽倒在地,失去了知觉。由于伤势太重,医生都给他判了“死刑”。可没想到他躺了几天,竟然奇迹般地又醒了过来!
屡屡身受重伤,没有让梁兴初倒下,反而让他越挫越勇!他经常说:“我的任务还没完成,马克思不要我。”战士们也经常称赞他,身体是铁打的。战场之上,只要能看到梁兴初的身影,战士们对胜利的信心就会更多一分。
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梁兴初所在的红一军团经过改编,一些战斗单位都做了缩编处理。梁兴初也从之前的团长,变成了侦察连的连长。看着职务是被降低了,但是梁兴初自己却反而高兴了,因为这一下,他又能在最前线冲杀了。
长征中的侦察部队,比在解放区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有时候他们的一个情报,就足以影响全军的动向。甚至可以说,侦察部队的身上,担负着全军的安危和革命的未来。
1935年,红军出奇兵,突破了天险腊子口,将国民党反动派压缩到了甘南的重镇岷县。甘南地区地理环境差,消息闭塞,红军不知道外面敌人中央军的动向,不敢盲目行动,只能先休整一下。眼前的事情都搞不清楚,更别提大的战略。日后何去何从,几位红军高层首长也陷入了迷茫。
全面负责军事指挥的毛主席,此时手中夹着一支劣质的卷烟,正在和聂荣臻等人商量下一步的行动。几人决定派出侦察部队,先去了解附近的地形,同时看能不能筹到粮食。侦查连长梁兴初被叫了过去,领受任务。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毛主席让梁兴初去寻找“精神食粮”。
梁兴初虽然读书少,但是脑子却很灵活。在听了主席的命令后,又结合红军目前的困难局面,他一下子就明白了。毛主席这是要让他去找一些时政资料,好从中梳理出敌人的动向,确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动。但是红军驻扎的地区没有这些东西,想要获得“精神食粮”,只能去国民党占据的镇甸上去找。于是梁兴初集合队伍,乔装改扮,向附近的一个小镇出发。
为了这一趟行程,红军的侦察兵们可谓是做足了功课。在以前的战斗中,他们缴获了一批国民党的军服,此时正好派上用场。更出彩的是梁兴初,他还弄来了一个国民党中校的肩章,配上衣服显得有模有样。一行人就这样大摇大摆地往前走,很快就来到了小镇的外围。
在镇子路口放哨的国民党士兵,看到一支不明情况的队伍来了,开始还保持着警惕,向他们索要通行证。梁兴初摆起了“官威”,劈头盖脸的就给了哨兵一顿臭骂。国民党的队伍制度涣散,官大一级压死人,小兵哪里敢和中校叫板?于是红军的侦察连,就这样进入了小镇。
小镇里的保安队听说来了上边的“领导”,一个个露出了谄媚的嘴脸,屁颠屁颠的列队出迎。梁兴初一行人进镇之后,立刻告诉镇长,明天会有一万多中央军来此驻跸,让他们迅速筹集粮草。镇长满口答应,马上就交代手下去办。时间不长,粮食的账目就到了梁兴初的手中。就这样,筹粮的任务算是完成了。
梁兴初暗中安排手下的几个排长,兵分三路,一路去保安队的驻地,缴了他们的械;一路去看管当地政府办公地点,摁住官员;另一路则由梁兴初亲自率领,去邮局、电话局寻找“精神食粮”。
红军的效率确实是高,三路进兵,很快就控制了小镇及其周边地区。在邮电局里,梁兴初搜罗了所有的报纸和通报,并且命人火速送回红军司令部。
毛主席拿到报纸之后,大喜过望,立刻集中精力浏览起来。最后在一张报纸中,他看到了一则消息:徐海东率领红军进入陕南,打了几个大胜仗。如今已经和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打通了陕甘地区,建立了根据地!主席看着这则消息,非常振奋,随即做出了北上陕北的决定。
这个决定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仅让红军找到了长征之后的落脚点,还为日后和国民党分庭抗礼、进行抗日、解放战争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