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水门桥》是今年贺岁档的大赢家,写本文时,票房已经突破35亿,恭喜!
电影中最感人的一幕,便是战斗结束后,战士伍万里的那句:“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这句话,不知道看哭了多少观众。而七连还不是最惨的,谈子为(段奕宏饰演)率领的九连,连一个人都没剩下,他们才是最惨的!两个连的战士,因为一次炸桥行动就全部报销,实在惨烈。但实际上,志愿军的仗可不是这么打的,伤亡远没有电影中大,但是效果却要好上许多。
水门桥的重要性
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打响。当时朝鲜的盖马高原地区,正经历着百年不遇的大寒流,气温一度下降到零下40度!而负责攻击对手的志愿军第9兵团,却由于情报泄露等多方面原因,只能穿着单衣和薄棉衣应战,也因此造成了重大的非战斗减员,一度困难重重。而美军则仗着武器优势,用200辆坦克组成环形防线,继续负隅顽抗。
然而长津湖战役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优势在我。连日作战后,美军伤亡惨重,只能想办法撤退。由于事先修建了机场,伤员可以坐飞机。但是战斗员和重装备,却无法空运撤走,只能走陆路。而走陆路撤退,就必须经过水门桥。
水门桥,其实就是在长津湖水库发电站上方,一个依山而建的单侧便桥。它一侧和山体连为一体,另一侧悬空,有几根水泥桥墩支撑。桥面不过十几米长,而且被水库的四根出水口分割成了三段。与其说是桥,实际上更像是中国古代的栈道。如果这座桥被炸断,对敌人的步兵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他们的重装备却根本过不去。而一旦美军陆军失去重装备的支持,在志愿军眼中就是待宰的羔羊!
志愿军指挥员们早就已经研究过敌人的行动路线,知道水门桥是其必经之路。按照解放战争时的老思路,他们觉得只要把桥炸了,便会让美军变成笼中鸟瓮中鳖,吃掉他们就是早晚的事了。于是志愿军决定派出一部分部队,把这座桥炸掉。
第一炸:伤亡小,但主爆破手受重伤
1950年12月1日,志愿军第一次尝试炸桥。这次行动中,主爆破手名叫郭荣熙。郭荣熙是解放军的老战士了,作风勇猛,敢打敢拼。最主要的是,他是军中的爆破专家。在走上抗美援朝战场之前,他还曾经给各个部队中的爆破手做过培训。有他出手,炸桥行动应该是万无一失。
行动开始后,郭荣熙带领一个排的士兵,携带着二三十公斤的炸药包,在夜色的掩护下摸到了水门桥下。这段时间,长津湖战役交战正酣,美军的注意力并不在水门桥方向,所以防守相当松懈,志愿军的爆破小队摸上来可以说轻而易举。
但是,这次爆破还是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天气实在太冷,战士们冻得手脚不听使唤,在固定炸药包的时候半天弄不上去。郭荣熙亲自出手,也是费了半天的劲才搞好。一切就绪之后,他让战士们先退开,自己拉着了导火索。可是在他想撤下来的时候,已经冻木了的身体不听使唤,动作慢了几步。
另一侧,炸药轰然爆响,水泥质地的桥体上瞬间被炸开了一个两米多宽的缺口。而郭荣熙因为动作慢了一步,没有退到足够安全的距离内,被一块被炸飞的水泥块砸中了腿。他的脚被整整扭转了180度,当时就跪在了地上。但是为了赶紧撤退,他硬生生的把自己的脚给掰直了,然后一瘸一拐的消失在了夜色中。后来郭荣熙回到祖国调养,半年后才回到朝鲜战场。
这次行动是非常成功的,志愿军从爆破到撤退,计划和执行都非常周密严谨。不仅成功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志愿军没有阵亡一个人。放到世界的特种作战历史上看,这也是一次成功的范例。不过,美军的工兵也展现出了高效率,靠着两台工程车和事先准备好的木料,竟然在40个小时之内便恢复了桥体。
志愿军的侦察兵发现了水门桥被修复,赶紧向上汇报。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炸桥。
第二炸:一场迷雾中的战斗
12月4日,志愿军趁着夜色,进行了第二次炸桥。这一次炸桥比第一次要狠得多,几根桥的梁柱被炸断,桥面的缺口也被炸得更宽。而且,桥边堆放的木料也被全部毁掉,基本上做到了让对方工兵束手无策。但是,桥梁附近准备好的预制钢架是无法破坏的。于是美军工兵凭着施工机器和预制钢架,再次修复了水门桥。
由于记录的缺失和当事人的去世,这次战斗的很多细节已经淹没在历史中。我们现在只能从一些记载倒推,尽可能地去还原一下。
第二次炸桥,志愿军一方面临的威胁,很可能依然不是很大。参与爆破的人数,最多不会超过一个连。而美方的防守,也并不会比第一次炸桥时候严密太多,这是因为,从美方后来公布的《第10军长津水库战斗特别报告》中可以得知,水门桥并非是这一阶段被炸毁的唯一桥梁。从12月2日到5日,黄草岭以南地区,共有4座桥被炸断!志愿军的节奏,大约是每天一座。每天都被封住一条路,美军会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水门桥吗?恐怕不会。
而水门桥防守松懈,也可以从美军师长奥利弗.史密斯的态度上得到印证。第一次炸桥之后,他几乎没有任何表示。但第二次炸桥之后,他却暴怒了,以至于派了两个坦克营前去前去守护。因此可以想象,第一次炸桥之后,史密斯的重视程度可能是不够的。即使派出协防部队,恐怕也是以行动更为灵活的轻步兵为主。这也就为志愿军第二次炸桥的成功提供了条件。
但不管怎么说,第二次炸桥延续了第一次的样式,志愿军炸得成功,美军修复得也很成功。为了彻底达到切断敌人退路的目的,志愿军只能第三次炸桥。
第三炸:本来是一次攻坚战,却被志愿军打成了偷袭战
第二次炸桥之后,美军真的提高了警惕。他们不但让大批步兵赶来增援,还在桥的两端各放置了20辆坦克。可以说,美军这一次对水门桥的防守,比电影中有过之而无不及。志愿军想要再次炸桥,必然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这次炸桥的任务,交给了240团7连连长姜庆云。战士们携带的炸药量,比前两次加起来还要多。但是,怎么安然无恙地去到爆破位置上,却是一个难题。敌人的探照灯与山中的积雪交相辉映,让黑夜也变得如同白昼一般。志愿军擅长的夜战,已经不适用了。
姜庆云虽然是连长,但是手下的战士满打满算,也就两个排。这点儿人去硬打硬冲,或者偷袭敌人的守桥部队,那无疑是有些不自量力了。但是好在姜庆云是个爱动脑子的人,他决定以志愿军标准的“三三制”进攻队形为基础,制定一个在“光天化日”之下暗度陈仓的计划。
所谓“三三制”,是志愿军步兵的一个标准阵型,就是在进攻或防守时,以三个人为一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间相隔一段距离,交替掩护作战。这种阵型的好处,就是既保持了单一个体的火力密度,又可以避免被敌人的密集火力伤害太大。这种阵型用来对付武器优势明显的美军,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三三制”虽然分散了队形,但是却无法隐蔽自己。如果战士们在冲锋时被敌人过早的发现,造成的损失太大,等冲到桥下时保持不了足够的炸药量,那就无法对水门桥造成足够的伤害。
那该如何做,才能让战士们在敌人的探照灯下“隐形”呢?姜庆云微微一笑,把自己的薄棉衣脱了下来,翻了一个个,反着穿了起来。
志愿军此时穿着的薄棉衣,面是土黄色的。在经历了多次战斗后,棉衣表面粘满了尘土,看上去更显得灰里带黑。在雪地里穿这样的衣服,当然会无所遁形。但是,棉衣的衬里却是白色的,而且保持得还比较干净。把棉衣反过来一穿,正好就如同穿上了现代的雪地迷彩,隐蔽性大大提高。
靠着反穿棉衣这一招,姜庆云率领战士们不断接近水门桥。等到了离爆破点还有二三百米的距离时,敌人才发现了他们。一时间枪声大作,美军的重机枪“哒哒哒”的喷吐着火舌,很快就消灭了一个三人小队。姜庆云也被枪弹所伤,左肩上被打出了一个血窟窿,当时就晕了过去。
但是,奇袭的目的已经达到,其他的志愿军战士早就冲过了最危险的区域,来到了敌人射击的盲区。几个战士一通操作,将八十几公斤炸药熟练地的连接起来,然后拉着了导火索。随着一声巨响,水门桥桥面被炸开了一个长达6米的巨大缺口,而且支撑桥柱的基座也被彻底炸毁。这一次炸桥任务,又是圆满完成。而姜庆云也被队友救回,送回后方休养。
当然,众所周知,美军凭借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从自己的后方运来了6个M2行钢制桥架,再次恢复了水门桥的通车能力。最终美军从这里逃走,给志愿军留下了遗憾。
电影中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将这次行动的激烈进行了夸大,这无可厚非。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志愿军打仗只会猛打硬冲。三炸水门桥,从战略上看确实是失败的,但是从战术上来说,每一次都是成功地。毕竟每一次,水门桥都被炸断了。这也足以说明,志愿军的智慧是无穷的。不管到了什么时代,智慧才是完成任务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