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星,你的部队是怎么回事?战士们嘀嘀咕咕地干什么呢?还非得躲着我,躲什么呢?”
1938年,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将手下4连的连长王明星叫了过来,询问部队出现的一个怪现象。叶飞发现,战士们总是三五成群地在那里交头接耳,但是一看到他就停了,显得非常神秘。作为一个指挥官,他要对部队的一切问题防微杜渐,因此有了疑问。
而王明星此时,则是一脸满不在乎地回答道:“团长,这事儿您应该清楚,咱们前几天那场仗没有打痛快,同志们心里都憋着火呢。”
叶飞摇了摇头,苦笑着说道:“我看就是你心里憋着火呢吧?想要打仗还不容易,我现在就交给你一个任务。你挑几个身手好的同志,赶紧下山,去附近的县城里给我抓一个鬼子回来。只是一个人,人和枪我都要,明白了吗?”
王明星一听有任务,眼睛都发亮了。可一听叶飞只给他们俘虏一个人的指标,又觉得有些不解渴,于是说道:“团长,下都下去了,干脆把鬼子剿灭了得了。”
新四军
叶飞盯着王明星看了半天,才缓缓地说:“这是命令,你服从就是了。如果你能完成,再说以后的事。”
王明星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仅仅几个小时之后,他就明白了叶飞的深意,从此战斗起来更有把握了。那么,叶飞的命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还要从叶飞将军这个人说起。
叶飞将军是十分罕见的“华侨将军”。他出生在菲律宾奎松省,父亲叶荪卫是福建南安人,曾经随父亲下南洋。其间因为母亲和哥哥先后病死,父亲不得不带着尸体回乡。而叶荪卫为了谋生,只能在当地干一些苦活儿累活儿。后来他和一个当地的女子结了婚,便有了叶飞和其他的几个子女。
下南洋
叶荪卫有着很强的民族情结,于是在叶飞五岁时,将他送回家乡,接受中国的传统教育。8年后,叶飞成功考入厦门中山中学(后转入省立第十三中学)学习。在校期间,他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开始从事学生运动。
1928年5月,叶飞成功地加入了共青团,并且告别了学校,开始从事地下工作。他曾经多次被敌人逮捕,但是却凭借自己的机智和组织的营救化险为夷。1933年,叶飞进入闽东地区,创立了革命根据地,同时创建了游击队。
这一段时间,叶飞遭遇了一生中最危险的一段经历。由于没有战场经验和军事常识,他在战场上遇险的概率比那些有经验的老兵要高得多。老兵可以从子弹的破空声中,听出开枪者和自己的远近,以及弹道运行的高低轨迹。但是叶飞没怎么经历过战场,听不出什么门道来,结果经常因为判断失误而遭遇险情。不过,叶飞的头脑灵活,又肯虚心向老兵请教,所以时间不长,他就攻克了这道难关,成了一名合格的战场指挥官。
1934年,闽东地区的革命力量遭到了破坏,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在如此艰险的情况下,叶飞一个人撑起了大局。他不仅重建了闽东特委,还建立了实力强大的闽东独立师。然而接下来,叶飞就遇到了更大的困难:由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叶飞不得不面对敌人更加疯狂地打击。
闽东游击队
1935年1月,敌人调集重兵,分四路向闽东独立师所在的福安包围了过来。面对危局,地方干部们血气方刚,在作战会议上提出要“保卫革命,与苏区共存亡,和敌人决一死战”的口号,准备来一场硬碰硬的阵地战;而独立师的军事干部则主张避敌锋芒,跳出包围圈打游击。双方争执不下,会议陷入僵局。
关键时刻,主持会议的叶飞说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苏区是必须要保卫的,但是决一死战是不对的。现在我们已经陷入重围,如果我们硬拼,正好是敌人所希望的,他们正好可以将我们一网打尽,这样同样保卫不了苏区。我们应该把苏区变成游击区,使用游击战术,才能不被消灭。如果平地被敌人占领,我们就上山,这样才能坚持斗争。”最终在他的劝说下,部队才统一了展开游击战争的思想。
闽东游击队
这场游击战争,一打就是三年。虽然条件艰苦,但叶飞采用灵活的战术,却在闽东地区奇迹般地打出了一片天地。他在原根据地的旁边,创建了很多块小的根据地,并且依托其支持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所以他的境况,反而比在赣南地区的游击队要好得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开战之后的前半年,正面战场的国民党部队由于指挥失误、派系斗争等不利因素,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华北、华东、华南的大部分地区,落入日军手中。为了共同抗日,我党除了组建了八路军之外,也迫切需要在南方建立一支武装,以配合华南的正面战场,同时袭扰敌人后方。新四军,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而那些在深山里打了三年游击战的部队,也终于得以走出深山,成为了新四军最为核心的部队。
新四军
1938年1月,叶飞的闽东独立师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叶飞任团长。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第六团进入茅山地区的敌后战场,接受陈毅的一支队领导。不过也正是这次调动,让第六团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首先就是作战环境转变了。过去独立师打的时候山地游击战,如今却要放到平原上作战,原先的环境没有了,战术和战法,必然面临着革新。一旦改变不及时,很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其次就是群众环境不同了。第六团的战士们大部分是福建人,说一口闽东话,口音重;而茅山地区则属于苏南,当地人的口音也非常重。双方谁也听不懂对方说的话,这给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群众的支持,几乎因此而断绝。
新四军
最后就是作战对象不一样了。当初他们面对的,大部分是南方的保安团、地主武装一类的非正规军;而这次他们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训练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双方的战斗力,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贸然接敌,危险性太大了。这一点,让叶飞尤其揪心,因为不少战士对此认识不足。而也正是在此时,出现了一场非常及时的战斗,人这个最危险的因素有了改变。
就在前往茅山的路上,第六团跌跌撞撞地走着。他们对当地的道路不熟,又因为口音问题无法和当地老百姓打听,只能盲目地行军。敌人的封锁设置的非常严密,隔不了几里路就有一道封锁线。叶飞带队走了八天,打了七仗,虽然全赢了,但是部队也已经非常疲惫。关键是,他们已经很难按照命令的时间赶到茅山根据地了。
茅山根据地纪念雕塑
叶飞看到累得气喘吁吁的战士们,也有些于心不忍,于是就找了一个小村,让部队休息。这一夜,叶飞决定所有指挥员发扬风格,主动承担起守夜放哨的职责,让战士们多休息。
半夜时分,巡查了一圈,有些疲劳的副团长吴焜,决定抽上一袋烟,缓解一下疲劳。结果借着划着的火柴,他突然感觉到附近的柴草堆动了一下。吴焜作战经验丰富,马上就察觉到有异常。于是他装作若无其事地回到了屋子里,迅速地叫醒了一队人。大家悄无声息地从后院出了屋子,神不知鬼不觉地包围了柴草堆。
而吴焜自己,则又一次若无其事地走了出来,继续抽烟。冷不丁的,他站了起来,朝着天空开了一枪。这正是攻击的信号,第六团的战士们立刻冲了出来,将几个柴草堆围了起来。吴焜上前查看,发现里边是几个身材矮小的日本兵。
日本侦察兵
此时,所有的战士都被惊醒了。他们穿戴整齐,都来到屋外集合。而吴焜感觉到,周围很有可能有敌人的大部队行动,于是便带着一部分人,抢占了小村西南边的一个小高地。
吴焜很有战略眼光,他早就猜到,敌人会抢占东北侧高地。如果自己不占领另一侧高地,很有可能会陷入被动。结果,他的行动被证明是十分及时的,日军果然来到了他估计的位置。结果在一通混战后,有些措手不及的日军撤退了。
正在战士们准备追击的时候,叶飞却突然下令撤退。吴焜不甘心,再次申请追击。叶飞说道:“大半夜的,难保敌人没有埋伏。你服从命令,赶紧带战士们回去休息。”吴焜虽然有些不过瘾,但是也只能服从命令。
新四军老六团
其实,不只是吴焜没有打过瘾,很多战士都是如此,他们太渴望用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了。接下来的几天,他们一边行军一边小声地抱怨,嘀嘀咕咕地,只背着叶飞一个人。而叶飞是什么人,对队伍的动向早已经有了察觉。于是,在到了茅山之后,他把抱怨最凶的4连连长王明星叫到了自己这里,借着询问的机会,命令他带人去附近的县城里抓一个鬼子兵。这也就是本文开始的那一幕情景。
王明星表示,既然知道县城有鬼子,还不如打一仗,把日军剿灭就完事了。他的这种想法,很明显过于乐观了,同时也正是叶飞所担心的。强调了自己的命令:只要一个人,多了不要,能完成的话,再说以后。
叶飞
于是,王明星带着十几个战士,换上便衣就出发了。很快,他们就来到了县城外面。而日军的真正面貌,真是让一行人吓了一跳。他们的军容和对长官的服从性,完全不是闽东地区的保安团、民团能比的。尤其是日军的火力配备,更是让这些从大山里走出来不久的游击队员开了眼。只见这些侵略者人手一支三八大盖步枪,枪上的刺刀雪亮森寒。每一个哨卡旁边,轻重机枪、迫击炮一应俱全。王明星能感觉到,这样的一支军队,不要说剿灭,就是正面硬刚,自己的胜算都不大。看来,当初自己是小看日本人了。
但是,让王明星这就回去,他也是做不到的,毕竟首长已经下达了任务,还要抓一个日本人回去。但是看到对方严密的防守阵势,王明星知道,想要完成任务,人数太多不行。于是,他将大部分人安排在县城之外打接应,自己带着两三个人,悄悄地摸进了城里。
几个人进城之后,就开始寻找日军的兵营。兵营规模很大,并不难找,但是防备森严。王明星等人只能在兵营附近找了一个茶摊,坐下来慢慢地等机会。
也是该着几个人立功,他们没等一会儿,就看见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走了出来。此人晃晃悠悠地,往县城中间的闹市走去。王明星赶紧带着人跟了上去,在一个十分微妙的距离上保持跟踪。最后他们发现,这个军官走进了一个刮脸的铺子,一坐进去就有人殷勤招呼。
王明星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机会,但是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县城里日军的数量太多,一个不注意,他们就很难全身而退。为杀一个鬼子再搭上几条人命,这样的事儿他可不想干。他走进刮脸铺子,用自己半生不熟的苏中话,和店伙计攀谈了几句,结果得到了让人满意的回答:这个鬼子是一个中队长,每隔两天就会来刮一刮脸,每次来的时候,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这岂不就是天赐良机?王明星心中暗喜,他支开了伙计,然后掏出手枪,顶在鬼子中队长的脑门上就开了一枪。随着“砰”的一声,鬼子直接被爆头了。店里的伙计和顾客立刻乱作一团,纷纷喊道:“日本人死了!”趁着混乱,王明星和几个同志闪身逃离,并且在城外战士们的接应下安全撤回了根据地。临走时,他们摘走了鬼子的配枪和枪套。
后来,这次的行动震惊了城里的鬼子。他们接连搜捕了好几天,但是一无所获,只能吃下了哑巴亏。而经过这一战,第六团的战士们士气大振,再也没人抱怨了。同时,他们也明白了两点:第一,他们和日本兵在实力上差距很大,不能轻视敌人;第二,想要更多地干掉鬼子,必须首先掌握详细的情报,计划得越周密效果越好。
找到了合适的方法,第六团的战斗变得越来越顺利了。后来他们改编为“江抗二路”,和其他的部队一同转往东线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后来,他们的武器储备,甚至能满足一个班同时装备两挺机关枪!陈毅元帅则多次不无自豪地说:“第六团是我的‘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