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后隆庆、万历年间,曾经出现了两对君臣师徒组合,分别是隆庆皇帝及其老师高拱、和万历皇帝及其老师张居正。但是,这两对组合的最后结局却很不一样。
高拱和学生隆庆的关系,可以说是万世师徒的典范。在隆庆皇帝还未登基之前,高拱为他提供了不遗余力的支持。而隆庆正位之后,也很快投桃报李,将高拱提拔为内阁首辅,并且终自己一朝,高拱的位置都是极其稳定的。高拱脾气古怪,搞不好内阁的团结,但皇帝始终支持他。隆庆皇帝病危之时,还握着高拱的手说:"以天下累先生",可见其信任之深。在隆庆皇帝驾崩之后,高拱虽然被李太后挤出朝廷,但是仍然活到寿终正寝,而且家里后世之人生活也没有受到影响。
而张居正和万历的关系就复杂了。在万历朝的前十年,张居正既是明朝的内阁首辅,又是万历皇帝的家庭教师,两个角色完成的都很不错。通过他的改革,大明朝一改往日的沉闷,国库收入增加,政通人和,出现了中兴的气象。而对万历皇帝的教育,张居正也非常上心,每日悉心教导,要求严格。作为学生,万历皇帝也非常用功,对张居正也非常尊敬,称其为“先生”。可是在张居正死后,这个“好学生”却对自己的老师展开了清算。朝中有传闻说张居正家有白银二百万两,万历皇帝立刻让人抄了自己老师的家,甚至不惜困死其同族、逼死其儿子,可谓手段残忍。这位学生对自己的老师,还真是不客气。
两个学生对自己老师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除了传统说的教育方式、政治分歧等说法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对两位皇帝学生的不同影响。
高拱师徒
隆庆皇帝朱载坖(《明实录》中,隆庆皇帝的名字为朱载坖,而不是朱载垕),赶上了一个很迷信的父亲——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在长子朱载基和次子朱载壑(读音hè)相继去世后,相信了道士陶仲文“二龙不能相见”的话,从此疏远了排行老三的裕王朱载坖。按理说,此时的朱载坖已经是顺位的第一皇位继承人,但是嘉靖皇帝迟迟不肯立他为太子,让他的地位非常尴尬。而且不知从何时开始,就有人传闻嘉靖皇帝更喜欢皇四字朱载圳,这让朱载坖心中更加忐忑。
就在他六神无主的时候,高拱作为老师来到裕王府,二人开始了持续九年的师徒之缘。其实,嘉靖皇帝作为家长,对自己孩子采取的教育策略就是两个字:不管。正是这种“不管”,反倒让儿子得到了比较宽松的受教育环境。在裕王的学习生活中,高拱除了教书之外,还给了朱载坖无微不至的关怀,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他缺失的父爱。同时,高拱还积极地为朱载坖出谋划策,成为了对方坚决的政治盟友。这样兼带父子、师徒、盟友多种成分的关系,即使细数历史上的著名师徒,也很少有人能和他们一样。所以隆庆皇帝对自己的恩师高拱,只有爱和倚靠,没有恨和恐惧。
高拱画像
李太后害了张居正
而张居正和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关系则很不一样。隆庆皇帝朱载坖英年早逝,他死的时候万历皇帝才10岁,张居正在此时成为首辅和帝师,也是填补了万历皇帝父亲的位置。按说,他和皇帝的关系应该比高拱和隆庆皇帝更加亲密。但是,他们二人毕竟是君臣,一些教学的“度”还是应该掌握的。可是张居正为人较为操切,这个度始终掌握并不好,对小皇帝过于严格。这让一个10岁的孩子心生厌烦也很正常,但是还不足以产生仇恨。小皇帝真正会对张居正产生怨恨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母亲。
张居正故居
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本名李彩凤,乃是小户人家出身,偶然被裕王看中,才得以进入王府。在裕王身边,李彩风如鱼得水,凭借自己的美貌和低调的行事,深得朱载坖喜爱。而且,她的肚子又很争气,生下了三子朱翊钧。由于朱载坖长子次子皆亡,所以朱翊钧是实际上的长子。而朱载坖成天为自己的位置担忧,对这个儿子并不是特别亲密。所以,李太后成为了朱翊钧实际上的主心骨。
在隆庆皇帝驾崩以后,年轻的李太后守寡。她为了给儿子最好的教育,力请张居正为帝师!当然,小皇帝不能出宫,张居正只能入宫教学。可是问题来了,李太后是年轻美貌的寡妇,张居正是正值壮年的美男,时间一长,难免有些绯闻。而张居正的政敌,更是抓住这点抹黑他。历史上,北魏文明太后与大臣李奕有染,直接导致献文帝拓跋弘杀掉了李奕,最后被母亲毒杀。可以想见,李太后与张居正的绯闻,如果让万历皇帝如果,心中会有何等的怒火。
当然,绯闻仅仅是绯闻,没人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万历皇帝的恨意自然也很有可能来源于别处。因为他的母亲李太后,也是一个在教育子女上比较操切的家长,她可不像自己的公公嘉靖一样不管孩子,她对万历的教育理念也是两个字:严管!秉承这一理念,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给老师和学生间持续制造着矛盾。
中国的幼儿教育从来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是了。李太后的水平当然和北魏文明太后比不了,她的教育理念还是比较陈旧的。可小万历毕竟是皇帝,李太后纵然是家长,也不好打孩子。于是“聪明”的李太后,使用一个变相的“棍棒教育”——搬出老师来吓唬孩子。
万历皇帝本性贪玩,经常在后宫和一帮太监瞎混,玩儿的昏天黑地。有时候李太后过来,正看见万历皇帝正在玩乐,这时她就会板起脸,说:“使张先生闻,奈何?”小万历每当此时,总会收敛一些。可是万历皇帝正在少年,慢慢会经历“青春逆反期”,李太后长期用张居正压制他,只会让他对自己的老师产生仇恨。
李太后的这种压制,到了万历8年,小皇帝18岁之时,达到了巅峰。这一年发生的两件事,让万历皇帝把张居正恨到了骨子里。
18岁的仇恨
万历18岁以后,相继行过耕耤礼和谒陵礼。张居正此时觉得这个学生已经学成,逐渐掌握了政治运行的规律和手段,于是上书申请致仕,想要退休回家。万历皇帝龙性初成,也很想实际的掌握一下皇权,让天下按着自己的想法去运行。他找到自己的母亲,请示应该如何回复,李太后立即给了自己的意见:“与张先生说,各大典虽是修举,内外一应政务,尔尚未能裁决,边事尤为紧要。张先生亲受先帝付托,岂忍言去!待辅尔到三十岁,那时再作商量。先生今后再不必兴此念。”这句话一出,直接把跃跃欲试的万历皇帝怼了回去!李太后可能没想到,此时自己的一句话,直接让张居正和皇帝站在了政治的对立面上去,万历皇帝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张居正就是他行政之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还有一件事,就是万历皇帝醉酒事件。某一天,万历皇帝喝醉了酒,将一个太监痛打了一顿。李太后知道此事后,先是把万历叫了过去,让他罚跪,然后劈头盖脸的一通数落。话到末了,李太后突然扔给万历皇帝一本《汉书》,让他好好读读里边的《霍光传》
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之臣,他在汉昭帝死了之后,先选了刘贺当皇帝,可是刘贺来到京城后胡作非为,很快就被霍光废黜。在此之后,人们再把某人和霍光相提并论,往往就是暗示着这个人有废黜皇帝的能力和可能性。李太后的这一招着实厉害,万历皇帝心中一片冰凉,对张居正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怨恨和恐惧。自此以后,史书上再没有他行事乖戾的记录,万历皇帝确实怕了,选择了隐忍。但也就在此时,他和张居正的关系,已经注定难以和谐。
有人认为李太后这是耍政治手腕,让万历皇帝恨自己的老师。可是我认为不是这样。张居正此时已经准备交权,证明他没有架空皇帝的野心,那他又怎么会想要废黜皇帝?况且张居正此前已经经过了夺情之变,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已经慢慢下降,他此时他既没有废黜皇帝的动机,也没有废黜皇帝的能力。李太后如此强行的“拉仇恨”,完全就是想吓唬万历皇帝。她只想要皇帝能够好好学习,别给自己丢脸。至于师生关系,不在她考虑的范围内。
尾声
终于在李太后的一手导演之下,张居正和万历皇帝的关系变得水火不容。皇帝一团和气的外表下,藏着的是淬了毒的钢刀。但最冤的是,这两件事,张居正根本就没有参与,是属于完全的“躺枪”!
万历十年,张居正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死后不久,万历皇帝就以查办冯保为突破口,展开了对自己老师的清算。而李太后,此后开始亲近青灯古佛,不再过问政治,任由自己的儿子成了历史上最懒惰的君王。这等在师徒之间挑事、出了事儿后又甩手不管的家长,比嘉靖那样从头至尾都不管的家长,对孩子的伤害还要大。万历赶上这么个妈,明朝赶上这么个太后,真算是倒了八辈子的霉。